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厦门网 (https://www.xiamenwang.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发布时间:2019-01-01 07:29:36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虎嗅网
导读:原标题: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Photo by Eric Nopanen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泳(beingdigital),作者:胡泳。 我们的确需要新一代的社交应用,可问题是,存在“智能社交”这回事吗? 1 2017年11月,张一鸣提出“智能社交”,它不仅构成今日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Photo by Eric Nopanen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泳(beingdigital),作者:胡泳。

我们的确需要新一代的社交应用,可问题是,存在“智能社交”这回事吗?

1

2017年11月,张一鸣提出“智能社交”,它不仅构成今日头条智能推荐发展的下一步,而且据说还代表着“社交媒体的2.0时代”。今日头条为智能社交框定的方向是:通过智能推荐更有效率地获取粉丝。公司还不惜投入,声称要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100万粉丝的账号。

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张一鸣提出“智能社交”

一年以后的11月,市场上冒出一个新社交应用“Ta在”,将自己定位为“智能社交媒体”。然而此“智能社交”却不同于彼“智能社交”,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不要粉丝,不要大V,而是想通过不断演化的算法,越来越精确地提取用户特征,将信息的特征和人的特征予以精准匹配。其路径是从信息到人,而不是从人到信息。

“Ta在”也称自己是社交媒体2.0,而把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看做第一代社交媒体。不管如何分期和定义,大家对现有社交媒体的不满溢于言表。

微博做的是流量生意,资源和话语权集中于头部,商业化开采过度;

微信则混淆强弱人际关系,混淆公私空间,由熟人社交走向名片化,日益陷入“什么都是,从而什么也不是”的窘境。

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Ta在”把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看做第一代社交媒体。

我们的确需要新一代的社交应用,可问题是,存在“智能社交”这回事吗?

2

社交是人类的天性。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社交,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交,差异在于“更多”——即社交媒体允许更多的联系,更多的沟通,并且,是以一种更加公开的方式。围绕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沟通超载——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和理解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更多”信息。

我在此使用“沟通超载”一词,而没有用大家惯常熟悉的“信息超载”,原因在于,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并非单纯的信息,而大多是和发信人有关的信息,或者说,你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会天然导致你关注信息源。人和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是一体的。钱钟书有句名言,曾广泛传为佳话:“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对不起,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吃蛋”,但我们的确不满足于仅仅“吃蛋”,而是非常希望找到“下蛋的鸡”。

所以,“沟通超载”的内涵是,我们收到关于更多人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我们觉得需要处理它们,甚至希望对所有信息都能做出回应——而回应,显然不只是针对信息,更是针对人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致命问题:我们要处理的信息以及人的关系,会远远超出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此种情势逼迫我们掌握信息时代的生存术,也即是如何过滤、筛选,为的是给滔滔的信息之流安上闸门。

我们正在实验的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尽管大部分我们使用的工具其实是结合了两者。算法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处理能力,从浩瀚星云般的数据中寻找出答案。而社交工具则将我们朋友们的选择,作为指南,帮助我们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这两种新型的过滤机制,解决了我们的苦恼,但各自又带来各自的问题:比如算法过滤存在算法黑箱以及剥夺我们的选择权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是我们新的过滤器,那信息权威就从遥远的专家那里,转移到了我们所熟悉、所喜欢、所尊重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上,这同样也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过滤气泡,例如回声室效应——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把相异的观点有效地排斥在外。

然后,我们还会遭遇一个窘境:每次上网都会遇到如此多的信息,这告诉我们,,不管再怎么利用社交网络、再运行什么新奇的算法,也没有一个过滤器能够给我们提供恰好是我们需要的全套知识。因为,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不好的东西也太多了。

在一个非常基本的层面上,我怀疑“智能社交”的存在。就是说,我无法想象一个万能过滤器,我不相信有人能够把这样的东西开发出来。

3

“Ta在”的主创者说,“我们的智能体现在,通过算法和机器帮你识别你的兴趣,帮你筛选内容、传播内容,而不需要通过自己去选、去维护,简言之就是智能化的信息导流和动态关系链。”

智能化的信息导流,表面上看,当然不是不可以做到的。但动态关系链是否能因此建立,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今日头条也可以说自己做的就是智能化的信息导流。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以为,是见数据而不见人,也因此,被算法训练出来的用户,不会特别在意信息生产者。如果说到信源问题,他们既无力分辨信源,也压根不关心信源。

用算法做社交,我一直觉得使力使错了地方。社交是人的一种基本欲望,但不是所有工具都适合社交。社交搜索成立吗?社交商务能走远吗?例如,航旅纵横本就是一款旅行工具,前一阵子却花心思去搞什么“用选座做社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那算法适合做什么呢?算法机制最好的着力点,当然是用于解决信息超载的问题。解决信息超载也有许多路径,其中之一是,把兴趣作为point of control(借用蒂姆·奥莱利的说法)。“Ta 在”公布的产品逻辑便是,在系统里先筛选出用户的兴趣爱好,再把兴趣相同的人聚合起来,由他们来决定内容的价值。其实,这是一种“兴趣图”(interest graph)的逻辑。

兴趣图以“人和人的共同兴趣”为线索。在2010 年的 Twitter 开发者大会上,当时的CEO狄克·科斯托罗(Dick Costolo)指出:“如果你看到我在Twitter上关注旧金山巨人队,这并不说明我认识其队员,而只是告诉你我对棒球很感兴趣。”当被问及推特新的“推广推文”(Promoted Tweets)平台将如何确定这些推文与用户推特流的相关性时,狄克首次提到兴趣图:“推特知道你与谁有联系,以及你和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有智能社交这回事么

推特CEO狄克·科斯托罗(Dick Costolo)首次提到兴趣图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