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厦门网 (https://www.xiamenwang.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追忆《华为基本法》

发布时间:2018-12-01 02:57:40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虎嗅网
导读:原标题:追忆《华为基本法》 虎嗅注:《华为基本法》(下称《基本法》)是华为的基本纲领,也是外界了解华为公司的一个入口。《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由任正非做总策划。本文作者吴春波,正是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他在本文中回忆了当初起草华为基本法

第三,不知道任正非的真实意图和期望。可以说,在当时,什么是《基本法》?《基本法》有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也不清楚。后来《基本法》结集出版的书名为《走出混沌》,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状态。甲方没有详细需求,乙方肯定一片迷茫,一片混沌,《基本法》起始于混沌。当务之急,是搞清楚啥是《基本法》。

于是,六位教授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关于《基本法》的写作问题。会议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基本法》?如何写《基本法》?

经过一天的激烈讨论,还是达成了共识:

第一,《基本法》,基本不是法。不能把《基本法》写成企业内部的法律文件,这肯定不是任正非所要的,企业也不需要一部法律文本。

第二,《基本法》,基本没办法。对于《基本法》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是使命与价值观宣言,还是企业的经营政策体系?大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学者们如果遇到理论问题,都如同牛虻遇到了牛,斗牛遇到了红布。这其中还关乎面子问题、尊严问题、长幼次序问题,因而每次讨论都争得面红耳赤,但大家都有君子风度,从没动过手。不过想起来后怕,这六人一半是校武术队的,都是练家子,有的还是高校武术冠军,一旦动起手来,后果不堪设想。

四、科技园

《基本法》起草之时,正值华为由租用的深意工业大厦搬到自建的科技园一号楼,十余年后我又去过一次深意工业大厦,绕楼三圈,百感交集,想到最多的是当年的《基本法》岁月。

《基本法》写作的突破,源自一页半复印的小文章,讲的是宝洁公司的案例,我们受此启发,当时提炼出三个问题,基本上为《基本法》定下了基调,确定了主旨。

这三个问题是:

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

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成功要素?

于是,横跨三年的《基本法》起草大幕由此拉开。

在公司,查资料,访谈,讨论,调研,调查。

那段时间确实匆忙而充实,一头扎进文档里,追溯华为成长的路径,华为有限的资料被翻了个底儿掉;与公司的高管和员工们访谈,从里程碑的大事,到坊间野史,无话不谈,从办公室,一直谈到大排档,最后称兄道弟地互诉衷肠。

在北京,同样是讨论,每一稿写出来后,都是伴随着相互赤裸裸的吹捧与批评。

尤其难忘的是,1996年3月,任正非与专家组连续三天长谈,从其家世、童年、求学、参军、退役,一直到创办华为以及公司的艰难成长历程。非常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录音,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只存在有遗忘功能的大脑中,留下的是记忆的碎片。

在起草过程中,任正非与专家组就《基本法》的内容有过四次长谈,谈话要点后来整理于《为华为公司设计未来——公司总裁任正非谈〈华为公司基本法〉》。专家组的办公室就在任正非办公室的隔壁,任正非有什么新想法,都会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每次新的一稿出来,都会长谈一次;每次开会结束前,任正非总会问一句:人大教授有什么意见?

同任正非交流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对《基本法》的重视与期待。

他是《基本法》的策划者,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智慧贡献者,否则,就无法解释《基本法》为什么会出现在华为而不是别的公司了。

1996年6月30日,任正非在《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讲话中提出:“我们正在进行《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基本法》是华为公司在宏观上引导企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华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心理契约。要提升每一个华为人的胸怀和境界,提升对大事业和目标的追求。每个员工都要投入到《基本法》的起草与研讨中来,群策群力,达成共识,为华为的成长做出共同的承诺,达成公约,以指导未来的行动,使每一个有智慧、有热情的员工,能朝着共同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使《基本法》融于每一个华为人的行为与习惯中。”

那是一段值得追忆的岁月,那是一段难忘的青春。

《基本法》的制定从1996年初开始,到1998年3月27日完成,历经三年,改了八稿,其中小的改动就没法统计了。

《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要的事情不着急”,这是任正非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三年起草,是一个灌输、认同和信仰的过程。经过这三年的不断折腾,每条大家都已经烂熟于心了,如果三个月拿出来,恐怕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本法》可以与1787年长达160多天的美国宪法的起草过程相媲美——是一次伟大的妥协。其实,直到审定的当天,《基本法》的第一条还在争论和妥协之中。

那时,华为的干部每个周日,都要牺牲休息时间,到公司学习讨论《基本法》。

1996年12月26日,《基本法》第四讨论稿刊登在了当日出版的第45期《华为人》报上,任正非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带回去读给家人听,回到公司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997年春节,任正非为每一个华为人布置了寒假作业:认真学习《基本法》的同时过好春节,“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精髓,那么《基本法》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五、南园村

南园村位于南山区,是典型的城中村,距离华为的龙兴之地深意工业大厦很近。

人大教授第一次进华为的时候,住的是南油酒店,南油集团是任正非复员后任职的第一家国企。我们第一次见任正非就是在附近的南海酒店,那次是一起喝早茶,但六人中没有几个人知道早茶是什么,纳闷的是,早饭还没吃,喝什么早茶?

后来,就搬到了南园村的农民房。

再后来,就搬到了新桃园的华为楼,该楼位于南山妇产医院对过,是华为唯一自建的宿舍楼,因华为的高层均住在此楼,内称“中南海”。搬来搬去的原因是节省费用,那时候华为真的没钱,大多数员工都住农民房。

专家组每次去华为,均下榻于南园村的农民房,早晨从南园村坐354路公交车到科技园上班。那时深圳的公交车真的不敢恭维,外观破旧,车况很烂,速度极快,乘员超载。记得有一次,在深南大道进入辅路下桥时,公交车突然失控,差点一头栽向桥下,下车一看,一根疑似传动轴的物件掉在地上,众人大惊失色!

我们在深圳不懂粤语,但有句粤语是上下班必备,到达目的地如果喊“下车”,中巴照旧一路前行,必须喊“有落!”,且要荡气回肠地喊,否则售票员根本听不见。

在南园村时,过得很清贫,但真的很快乐。晚上吃大排档,回来后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那时没有手机,,腰上别了个华为配备的摩托罗拉传呼机,基本上用于工作。有一部电话,还不能打长途,也无法上网。

于是,回来后,就是神侃,话题永远离不开华为,离不开那个基本没办法的《基本法》。当年本人曾做过记录整理,取名《南园村夜话》,很可惜遗失了,现今想起来,还是有些遗憾。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