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厦门网 (https://www.xiamenwang.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站 > 正文

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的转行感悟

发布时间:2017-06-07 11:01:14 所属栏目:建站 来源:woshipm
导读:转行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找到不同行业的共通视角,掌握关键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曾经在咨询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咨询师都有一个基本的技能:“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你需要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搜集关键信息(通常会有参考模型),在此基础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转行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找到不同行业的共通视角,掌握关键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的转行感悟

曾经在咨询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咨询师都有一个基本的技能:“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你需要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搜集关键信息(通常会有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再输出自己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能力,一个是纵向分析,另一个是横向联系,分别影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纵向分析就像挖井,找准一个点,用趁手的工具,不停地向下凿。在分析的过程中,信息是掩埋井水的土,模型是你的工具,你要用她不停地凿,最终从海量的数据里找到你最终的结论。

不过,在寻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信息,不是模型,也不是结论,而是从信息推导出结论这一过程中的逻辑分析,也就是“凿”的过程。

高级咨询师,也许看到的信息、使用的模型和初级咨询师是相同的,但是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推衍出更深层的结论,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能更熟练的使用更好的分析方法,就像更高效的算法,能用更短的时间运算出更优的结果。

横向联系是寻找共通性,你在A地从选址、找工具到凿出水源,花了1个月时间,那么在B地能不能缩短成1个星期?你思考A行业竞争模式时使用的分析方法,能不能快速运用到B行业中?如果可以,有什么区别和共通之处?你能不能快速推衍出一个适合C行业的分析方法?

“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更多强调的就是这种横向联系。

高级咨询师反应更快,除了得益于他们的分析方法,还源于他们能利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个新的事物。

随着了解的行业越来越多,大脑里建立的相关神经元也越来越多,它们开始由单个的点逐渐形成网状的结构,构成一个知识通路。在进入一个新行业时,高级咨询师能快速触发原有通路理解新事物,然后又迅速建立新的联系,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发现这一点后,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记录研究某个事物时自己的分析过程,更加关注共性和不变的因素:

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哪些步骤,这些步骤是否可以优化?是否可以推衍到不同的场景使用?变化的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如何将变化的元素转化为不变?

慢慢地,我发现,隔行并非一定隔山,因为:不同岗位、不同行业考察的关键能力是相同的,许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类似的。只要找准共通点、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从记者编辑转行为产品经理的经历。

担任记者编辑时,我的核心任务是输出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商业新闻和创业公司介绍。前者追踪的是商业动态、时事热点,以大公司为主。后者则是和创业者对话,报道出公司的特色。

转行为产品经理后,工作不再只聚焦在文字,而是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从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原型设计,到产品上线、更新迭代,甚至市场推广,都需要跟进。

但如我前面所说,虽然具体的工作内容不同,但两份工作中许多思考角度是相同的。例如:

1、 公司的战略是什么?

当你成为组织的一员,你产出的任何成果便不仅仅属于你,更多的是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无论是文章还是产品,都要保证它符合公司的战略部署。

去年我入职K公司时,正值其组织架构大变动,编辑部新划分了小组,主站也增添了多个栏目。后来才发现,根源是公司在进行战略转型,所以才对人事和栏目进行了不小的调整。如果要在这场变动中更好的生存,就需要理解公司未来的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划,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成长策略,比如关注更适合的领域、积累更有用的素材、调整文章的内容。这样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能相呼应,自己上升的空间也更大。

产品更是如此,只有你了解公司的战略部署、价值观和理念,才能让产品方向和定位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才能在设计时将公司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细节中。如果大公司的竞争遵从黑暗森林法则,那你更需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为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2、你的用户是谁?用户需求是什么?

站在公司的层面,雇佣员工是投入,员工的价值是为公司创造收益,而收益的最终买单者就是你的用户。所以不管什么职位,都需要知道自己在服务谁,是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然后研究被服务者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落地自己的工作。

记者编辑主要是靠文章来抢夺注意力这一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一篇“十万+”,或者说,一篇被市场认可的热文的创作过程,不仅要内容有吸引力,标题也要抓人眼球:

我的读者是谁?他们最想看什么内容?哪些是最大的亮点?怎么写才能更吸引他们?怎么表述才能更容易理解?如何触发他们的分享心理?如何让文章得到更多人共鸣、更迅速的传播?

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在分析和解决用户的痛点。

产品也类似,公司的战略是建立在研究用户需求之上的,你需要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分析他们的行为偏好和消费心理,挖掘痛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

这个研究用户的过程,其实是在理解人性,理解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岗位,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武装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很可能陷入各种认知偏差,例如: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当人们形成某种观点或论断时,就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或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的现象,

实验者偏误,Experimenter’s bias,指认可、发布符合他们期望的结果,而不信、贬低、弃置不符合的观点。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指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许多时候,我们看似在满足用户,但其实只是自己在“自嗨”:按照自己的想法定位用户需求,然后调研时通过一张“确认偏差”的过滤网搜集信息,忽略或反驳别人的质疑,最后报告时提交一份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

整个调研,可能只是一个陷阱,一个自我验证的陷阱。我们要极其谨慎,才能不落入这个陷阱。

3、你的竞品在干什么?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企业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企业在行业中地位、与竞品的动态关系、行业趋势,你要了然于胸。因为行业趋势孕育着新的商机,也会淘汰一批掉队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