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变脸、支付,你在刷脸有人在刷钱
无论是iPhone8的“人脸识别”,还是支付宝联手肯德基的“刷脸吃饭”,都因为将“脸”与腰包里的钱挂钩了,所以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担心“人脸识别”技术引发安全问题。 实际上,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人脸识别就被曝出可能存在安全威胁。就此事,专注人脸识别技术的商汤科技和旷视都表示,任何一种安全手段都不是独立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将人脸作为唯一的凭证。就连近日最近媒体频频报道的肯德基杭州“靠脸吃饭”的KPro餐厅,也不是单独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单一完成支付认证的。 “站在机器前,机器可以通过镜头分辨用户的身份,但是进行到最后一步的支付还是需要通过手机进行二次验证。”体验过肯德基KPro餐厅的一位读者刘女士告诉懂懂笔记,支付宝的“靠脸吃饭”虽然很新奇很吸引人,但在实际使用上问题还是很多的。 例如,浓妆艳抹、头发有留海的女生在识别过程可能会出现延迟或者一两次重试;而在支付之前,用户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进行二次验证。她坦言:“真的不如扫码付款来得方便。” 而从去年就加入“刷脸”大军的招商银行,其4.0客户端的“刷脸”转账功能仍旧建立在短信验证通过的基础上,十足鸡肋。 如果这些支付过程都是为了刷脸而刷脸,岂不就是个噱头? 不难看出,现阶段所有涉及支付的系统都不是采取单一“人脸识别”技术,而是要结合短信、验证码、手机尾号等传统验证手段一并使用。懂懂笔记认为,采用多样结合的验证方法,表明许多企业在涉及“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化安全性上,也并没有十足把握。更多的只是把“人脸识别”当成一项新的噱头,尝试吸引着大众的关注。 如今,许许多多“人脸识别”的应用已经逐渐商业化,走进大众的生活。我们必须要对技术应用中所涉及的隐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 蚂蚁金服陈继东曾指出:“从用户隐私上来说,人脸识别和指纹、虹膜相比,属于弱隐私。换句话说,你的脸,早就不是隐私了。” 但每个人的脸部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双胞胎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脸部数据是一种我们所有人无法逃脱的“数据链路”,很显然,这已经算是人的隐私因素之一。 有关人脸识别商业化所涉及的隐私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此前,Facebook因为未经用户允许而私自储存和使用用户的人脸识别数据而饱受诟病;而Google则因隐私政策和舆论压力而禁止Glass App使用人脸识别功能。 在中国,不管是“变脸美颜”App,“换装”App也好,甚至是纳入“人脸识别”支付平台或软件,都无时无刻的“拥有”着大家的脸,每一次使用就将有一份脸部信息“标本”本保存下来。 如果说政府部门录入民众人脸信息“标本”有助于抓捕罪犯、预防犯罪,人脸识别便是鉴权的一种手段,一切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而企业拥有这么多的“脸”,储存和应用几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约束,让数据隐私的暴露与否仅在一线之间。 虹膜、指纹、脸 科技的便利也是风险 “支付软件刷脸支付本身就留下了一个‘标本’,在银行刷脸取现也留下了一个‘标本’,各种与‘脸’有关的APP更是会留下一串‘标本’。”雷告诉懂懂笔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化或许成必然,但是每个人的脸已经让许许多多商业机构有意无意间收录了,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生物特征”标本库。 假设一下,如果商业机构管理、运用不当,这些一经泄露就会为所有用户的信息、隐私甚至资金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虽然小公司利欲熏心,买卖人脸数据,但是大公司也未必就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不外泄,毕竟数据的掌控还有诸多人为因素。”他对此表示质疑。 在个人隐私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的美国,人脸识别在商业应用上都倍受民众诟病,隐私泄露隐患始终不能令公众放心。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机制或者第三方机构对于用户数据提供监管保全服务。特征隐私数据泄露与否,全凭企业“良心”与“能力”。 人脸识别充当着人工智能的“眼睛”,作为人工智能与外界交互的一项重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显得十足重要。在人口红利下,人脸识别有着十分庞大的市场空间,但在商业化上数据信息安全依然是所有厂商绕不掉的“门槛”。 随着人脸识别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普及,很多厂商和舆论都把人脸识别万能化了。实际上,高科技应用的背后依然有可能存在风险、存在漏洞,数据的防伪和安全性依旧是所有厂商需要共同攻坚的难题。 因此,懂懂笔记认为,在涉及隐私、支付等高级别安全场景使用时,应将人脸与指纹、虹膜、声音等生物特征信号相融合,甚至与传统密码、短信验证相结合,而不是单一的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这样安全的系数就会大大提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这张脸,别没事到处“刷”。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