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厦门网 (https://www.xiamenwang.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8元买3万张人脸照片 谁在买卖你的“脸”?

发布时间:2019-11-19 18:21:16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新京报
导读:(原标题:8元买3万张人脸照片 谁在买卖你的“脸”?) 谁在搜集你的脸?谁在买卖你的脸? 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网上有一些私下售卖人脸数据的卖家,有发帖者称8元可买3万张人脸照片。有卖家表示可以提供“更多渠道”的人脸图片,按照3000元可买24000套

此外,新京报记者在浏览国外网站时发现,有不少软件公司公开出售其储备的人脸数据库,如一家网站储存有75万张人脸图片,数据共305GB。此类包含动辄数万人脸照片的数据库在网络空间并不难查找,且有的数据库并未对其图片来源是否合法做出明确标识。

新京报记者通过在IT社区人脸数据资源帖评论区加微信的方式联系到一名自称拥有人脸数据库的卖家,对方表示如果支付3000元,可以提供24000套人脸图像,渠道“多种多样”。对于具体的人脸图像来源,对方仅表示是“中国的”,但没有透露更多。

8元买3万张人脸照片 谁在买卖你的“脸”?

赵虎告诉新京报记者,非法买卖人脸图像等数据可能违反《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保护。而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其掌握的公民人脸数据,然后进行倒卖的,可能会构成《刑法》规定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是手机APP等非法搜集用户相关信息,则还会违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

人脸数据的信息泄露风险

专家:从制度上约束,防止信息泄露

在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卓群看来,人脸数据存在唯一性,如果厂商将人脸数据收集以后没有规范化应用,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人脸识别本身是方便我们生活的,可以免去我们输密码的麻烦,但它最大的风险在于信息泄露,因为包括人脸在内的生物识别具有唯一性,这些唯一性的人脸信息一旦被采集上去,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可能会被滥用。”吴卓群告诉新京报记者。

10月28日,由于反对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进入动物园,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作为消费者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2019年11月1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郭兵认为,园区进行人脸识别将收集他的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该类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包括原告在内的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之规定,园区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原告同意;而且,被告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被告在未经原告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升级年卡系统强制收集原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新京报就此事致电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名工作人员证实,目前指纹识别已取消,入园者只能到年卡中心录入人脸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入园。该工作人员介绍,人脸识别更方便、快捷,“指纹有时候有点破皮、按(识别)不出来的。”对于外界对个人隐私的担忧,该工作人员说,“就你入园扫一下(脸)。”他补充,“指纹也是你的信息,你办年卡的时候,身份证也留了,电话也留了,这些也是你的信息呀。”

吴卓群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在许多图片识别上,AI的准确率甚至可以高过人工识别,总的来说,技术是为了方便大家,方便社会,这个技术发展本身还是比较好的,但为了防止泄露的风险,有必要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人脸数据信息的流转,或者设置一个标准来规定我们采集后什么能存,什么不能存,从制度和法律上来约束,以防止采集后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告诉新京报记者,有必要对人脸识别设置门槛,“人脸信息伴随着人的终身,一旦发生泄露风险就特别大,所以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首先必须得到用户明示同意才能收集,我个人认为有时得到个人同意也不行,需要国家授权才能收集敏感的生物识别信息。”

人脸数据可用来做什么?

多用于研究,大量照片用于AI学习

事实上,早在人脸识别技术刚刚兴起时,收集大量人脸照片用于机器AI学习就成为了人脸识别项目研究的“刚需”。

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业者发现,购买人脸照片的大多是从事人脸识别相关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人脸数据被他们用于训练机器AI的识别精确度。

AI人脸识别研究人员刘泽康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对于AI人脸识别从业者来说,拥有几万张人脸照片并不罕见,他每天都需要将陌生人的人脸照片导入到模型之中,对模型进行优化。

“火爆异常的AI换脸背后的工作流程并不难理解,用户将照片导入后,计算机会通过网络模型对照片的像素点进行调整,从而生成与影视剧中人物表情及所处环境、光线等相匹配的人脸,实现AI换脸。”刘泽康告诉新京报记者,“为达到换脸的目的,计算机需要对人脸图像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如果图片数量过少,模型不够优化,识别不够精准,计算机便很难较好地实现识别功能。”

新京报记者发现,刘泽康的电脑中,存放着几万张的人脸照片。这些图片被按照相机种类分别储存在文件夹中。记者随意点开刘泽康电脑中的一个文件夹,显示共包含有2855照片。每个照片的名称分别为其数字编号,采集场景及人物表情不尽相同,但均为正常拍摄。

据刘泽康介绍,这些照片大部分是从网络公开的数据库中下载的,也有数量相当可观的一部分系志愿者提供。“照片不包含志愿者身份信息,故不涉及侵犯公民隐私或者肖像权的问题。”

百度一名从事AI学习的技术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从业者收集大量人脸图片的目的就是为了机器学习。“这本身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比如拿到一张男性微笑的图片,你就人工标注‘微笑’然后给机器AI识别,人工标注的多了,AI自然就更加精准了,目前这些技术实际上早已落地,例如火车站人脸识别身份证图片”。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