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厦门网 (https://www.xiamenwang.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做一个反常识的产品经理

发布时间:2019-11-24 13:27:15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互联网
导读:随大流的思考方式最省力,也让你变得平庸。 01 主流的一定是对的吗? 经常听到对产品经理不甚了解的人,对产品经理的评价就是天下产品一大抄,也就是照着主流的产品抄就行了,似乎没啥技术含量。 实际的工作里也确实常常如此,要做一个功能时,需要看看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随大流的思考方式最省力,也让你变得平庸。

做一个反常识的产品经理

01

主流的一定是对的吗?

经常听到对产品经理不甚了解的人,对产品经理的评价就是天下产品一大抄,也就是照着主流的产品抄就行了,似乎没啥技术含量。

实际的工作里也确实常常如此,要做一个功能时,需要看看看市面上主流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因为很多功能或者很多玩法已经很成熟了,比如签到功能、会员体系、拼多多的砍一刀等等,既然大家都这样做,自己跟着做至少是不会出错的,即使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跟着主流产品走,既可以减少试错成本,对于产品经理本身而言,也少了很多工作量,不需要去绞尽脑汁创新。

于是,很多产品经理就变成了功能产品经理。尤其是现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市场也非常饱和了,涌现出新的现象级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少。

可以说,80%的产品经理没有经历过从0到1的完整产品经验,他们只是在现有产品或系统上修修补补,解决单点问题;而对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没有切身体验,所以他们能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照搬照抄了。

之前做一个金融相关项目时,一个老产品经理就告诉我:照着支付宝抄就行了,要是有人质疑你,你就怼回去:“那你自己去问问支付宝的产品经理为啥这样做,而不按照你的想法做,难道你比阿里的产品经理还厉害?”。

当时听到老产品经理教我的这段“话术”,感觉很有道理,无可辩驳。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我也就接受了,慢慢的,我也就延续了“借鉴”主流产品的做事方法和思维方式。

02

再后来,与另一个厉害的产品经理一起搭配做项目,当我沿用微信的一些交互方式和问题处理方式。

他突然反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而我脱口而出:微信就是这样做的啊,很多主流产品也是这样的,经过这么多产品的验证,说明没啥问题。

但是他直接又问我:主流的难道都是正确的吗?

听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突然发现,很多事情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而从没有深入去思考其本质。

不只是产品,主流中的很多事物或观念,我都是自然地接受了,而没有反思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到底是不是最优的。

再一深思,发现在过往中,自己的很多决策根本不是自己做的决策,而是无意识的,自己的很多观念也不是自己经过思考的,而是主流或者大众在自己无意识中灌输的。

比如这次做的项目是关于后台系统,其中常见的编辑操作是给一个编辑按钮,点一下后进入编辑态,编辑完成后点击保存。这个简单的交互,我看过很多系统的编辑操作都是这样处理的,也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他告诉我,他曾深入思考过这个交互,然后发现对于后台操作人员来说并不是效率最高的。他使用了一种新的交互:双击直接编辑,失去焦点后直接保存。

我一细想,顿时惊为天人了,当后台人员需要大量重复性编辑操作时,尤其是非敏感操作,这种交互的效率是极高的,非常便捷。

但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非主流、反常规的操作都是需要学习成本的,这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在经典的交互设计书籍《About Face3 交互设计精髓》中,就明确指出使用新的交互方式一定要谨慎。

那该怎么解决用户成本问题呢?

他又给了我灵魂一击:学习能提高效率,前期虽然会花费一定的学习成本,但一旦学会后,能够大幅提高效率,所以去权衡学习成本和能获得的效率之间的比重就好了。

小到日常个人的成长,大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莫不如此,比如对于小孩子而言,算数很难吧,但一旦学会,未来将会一直用到;对于习惯驾马车的古人,一旦学会了驾驶汽车,整个社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我的产品思维也在此刻发生了扭转。

细节是魔鬼,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交互,但是背后反映出了一个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而我没有这种思考的习惯,也缺乏这种敏锐度,长此以往,我终究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产品经理,难以突破。

产品经理本就是一个硬性门槛低的行当,但是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则需要许多软实力,包括老生常谈的逻辑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商业思维等等。

又怎么培养这些“大”的能力呢?

其实还是需要日常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去做项目,一点点的思考,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思考的习惯和敏锐度极其重要。

就像同样都是工作了两三年,为什么有的人就能独当一面了,而有的人只是泯然众人,他们的成长速度完全不同。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80%的产品经理没有思考的习惯和对细节的敏锐度,导致做了相同数量的项目后,不同的人从中吸收到的截然不同。

所谓天下产品一大抄,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偷懒。当你想到直接借鉴某个产品的功能时,或者想跟着主流走时,你就要警惕了,要反思为什么主流会这样做?主流的做法又是否适用你的产品?

跟着主流走,虽然不容易出错,但也永远走不到主流的前面。

03

机缘巧合又看到了网易云音乐产品总监王诗沐的案例。

提起网易云音乐,必然要称赞它的评论社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已经成为了它的标签,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现在主流的音乐APP都已经有了评论功能,但是论评论的活跃度、内容丰富性和整体氛围调性,还是网易云音乐首屈一指。

所以功能好抄,但是真正把整个产品做起来则是另一回事了。

那网易云音乐的评论社区到底是怎么做起来的呢?

王诗沐讲述了做自己在做评论功能时的过程。

时间要拉回2014年,当时是没有人看好音乐APP做评论功能的,那时候的主流论调是:听音乐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没人想用评论进行交流,专业的乐评就更没人看了。

当时腾讯的智库还做了一个关于互联网音乐行业的几万人的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题是询问用户对音乐评论的看法,结论是只有5%的用户有音乐评论的需求,可以说的非常少了。

因为按照现在常见的产品方法论:要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不要为了5%的用户去牺牲95%用户的体验。

那根据腾讯调查的“确之凿凿”的数据,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就不应该做,而且在一个普通的公司也不可能推动下去的,否则你就会受到大家的质疑,觉得你不专业,本末倒置了。

在当时,还有很多的证据也表明音乐APP做评论功能是“反常识”的,比如豆瓣上,音乐评论远没有影评丰富,在微博、知乎等社区,音乐版块的流量远远不如娱乐版块的流量,这一切似乎都是说明做乐评没有前途。

要是你是当时的产品经理,看到这么多的确定的证据和主流的观念,你会怎么决策?

即使你有做乐评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也会自己会怀疑自己吧,也许你会想,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感觉似乎就像支付宝要坚持做社交一样,没有人看好,但支付宝从来没有放弃。

王诗沐坚持了,他也直言自己也没有100%的信息做好音乐评论。

(编辑:厦门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